花木人-关注园林绿化及苗木种植基地及公司销售的平台网站!
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苗木行业,我们的口号是真苗源,真交易,真服务!

服务

热线

24小时服务热线

131-1167-4000
当前位置:苗木网站首页 > 园林知识 > 夏季,灌木如何修剪整形你都知道吗?

夏季,灌木如何修剪整形你都知道吗?

园林知识 1191次 0人文章来源:花木人作者:张林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06日

灌木修剪技术
灌木(小乔木)的修剪整形需依据植物种类、苗木生长的周围环境、长势强弱及其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修剪与整形。按树种园林用途及生长发育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修剪的方式。

丛生白蜡

 观花类的修剪与整形
观花类灌木修剪时,必须考虑树种的开花习性、花芽着生部位等。以下介绍不同开花时期的花灌木的一些修剪要点:
 1.早春开花类型 
 此类花芽(或混合芽)着生在上年生枝条上,如连翘、榆叶梅、碧桃、迎春等,这些灌木是在前一年的夏季高温时进行花芽分化,经过冬季低温阶段于第二年早春开花。在休眠期只做适当的整形修剪,疏去枯枝、过密枝、病虫枝、衰
枝,徒长枝适当剪截,保持树形和通风透光,有利开花。花后对已开花枝剪截,促发健壮的新梢,为下年形成花芽打下基础。对具拱形枝的树种如连翘、迎春等,老枝回缩,以利抽生健壮拱形新梢,保持其树形特点。
 2.夏、秋开花类型 
 这类灌木是在当年新梢上开花,如八仙花、木槿、珍珠梅、紫薇等。秋天开花的种类修剪一般于早春萌芽前进行,短截与疏剪相结合。为控制树髙将生长健壮的枝条保留3-5个芽进行重截,剪后可萌发一些健壮的新枝,有利形成花
开花。如希望紫薇当年开两次花的,可在花后将残花及其下的2-3芽剪除,刺激二次枝条的发生,适当增加肥水则可二次开花。
3.—年多次开花的花灌木 
如月季可在休眠期对当年生枝条进行短剪或回缩,同时剪除交叉枝、病虫枝、并生枝、弱枝及内膛过盛枝。生长期可多次修剪,可于花后在新梢饱满芽处短剪(通常在花梗下方第2-3芽处)。剪口很快萌发抽梢,形成花蕾开花,花谢后
时再剪,如此重复。
观果类的修剪与整形
观果灌木的修剪期和方法与早春开花的种类大体相同,但需特别注意及时疏除过密的枝条,确保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促进果实着色,提高观赏效果。为提高结实率,一般在夏季常采用环状剥皮、疏花、疏果等修剪措施。观果类
木种类丰富,如金银木、枸 杞、火棘、沙棘、铺地蜈蚣、南天竹、石榴、构骨、金橘等。
观叶类的修剪与整形
观叶灌木有观春叶的,如黄连木、山麻秆等;有观秋叶的,如黄栌、鸡爪槭、枫香等;还有常年叶色均为异色的,如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紫叶李、金叶圆柏等。其中有些种类的花也很有观赏价值,如紫叶李。对既观花又观叶的
类,往往按早春开花种类的修剪方法;其他种类应在冬季或早春施行重剪,以后进行轻剪,以便萌发更多的枝和叶。
观枝类的修剪与整形
观赏枝条的灌木如红瑞木、金枝柳、金枝槐、棣棠等,一般冬季不做修剪整形,可在早春萌芽前重剪,以后轻剪,以促使多萌发枝条,以便枝条充分发挥观赏作用。这类灌木的嫩枝颜色最鲜艳,老枝一般颜色较暗淡,除每年早春重
外,应逐步疏除老枝,不断更新。

丛生白蜡

 常见的花灌木修剪塑形方法
对于灌木类苗木来说,修剪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给花灌木塑形的过程,因此修剪时可以根据园林环境的需要,对灌木进行整形修剪,通常可以将花灌木修剪成圆头形或者主干瓶形。
 1.修剪成圆头形 
一般是对灌木所选留的主枝进行重剪,以促进灌木长出分枝。同时,将灌木的细弱枝和地表萌生的根蘖剪除。
对于绝大多数的分枝条或者是生长比较充实顶端稍弯的直立长花枝都可以采取缓放的方法;
对于部分细长弯曲下垂的枝条来说,就可以截去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对于徒长枝,可以采取重截或者做更新老枝用。
2.修剪成主干瓶状形 
工序要复杂一些。一般这种灌木是用来栽种在有特殊需要的园林之中的。
通常要先选留直立的枝条数根,这些枝条是用来当作主干培养的,对于其他的枝条则可以疏除掉,使那些留作培养成主干的枝条有足够的营养生长。留作主干的枝条来年就会在主枝顶部自然生长,彼此交叉后并下垂,这样就可以形
花瓶状。
3.片栽的造型植物 
苗农要根据这些植物的开花情况,及时除去残花,修除杂乱枝、枯枝以及藤蔓。对于长势不好的苗子要及时清理并进行补栽,以保持片植效果的整齐美观。如果花灌木过了花期,只剩下残花和荚果,这个时候也要将他们及时清理掉,这样做是为了减少植株的营养流失,同时需要将内膛部分当年生的穿插过密枝疏去,保证整株的通风透光。
对于那些单株栽植的灌木,留枝可多些;
成行或成片栽植的灌木,空间较小时,可适当少留枝。
花后修剪时减去了带叶的枝条,减少了光合面积,会抑制植株的生长,故修剪要轻。

转载请留下本文链接:http://www.huamurenjia.com/post/2749.html 花木人主编感激不尽!

相关文章

欢迎评论。

欢迎 发表评论: